王冬青教授获2018年度青岛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3月4日上午,青岛市妇联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了“巾帼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9周年暨表彰大会。我院王冬青教授获得2018年度青岛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受到表彰。
市有关领导出席大会,全市各界妇女代表600多人参加了会议。大会表彰了张玉等10名青岛市三八红旗手标兵,马静等200名青岛市三八红旗手,市南区八大峡团岛社区工作站等200个青岛市三八红旗集体。孙日新等5位敬业奉献、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先进妇女典型代表作了事迹报告。
附:王冬青先进事迹材料
王冬青:卓越业绩源于踏实与专注
培养46名研究生,指导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次,获得2018年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一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36篇,总计18篇SCI论文曾经列入ESI高被引论文全球前1%,被引用1700余次,1篇论文获得“欧洲信号处理协会最佳论文奖”,2篇论文分别入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度和2016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以第一位次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8项纵向项目和7项横向项目……。
———这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青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王冬青教授10年来的部分成果。她以卓越的工作业绩入选2018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是山东两位女性科技工作者入选者之一。
问及取得成绩的原因,54岁的王冬青回答得很干脆:“我是一个踏踏实实的人,眼里只有工作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是我的本份,也是我的初心。”
育人重在立德,科研贵在创新。王冬青的思想意识里,教好学生、出好成果,就必须靠每一天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和专注思考。压力大的时候,她凌晨4点多起来工作。因为总觉得有干不完的活、看不完的资料、和学生论文修改等工作,多年来难得午休。近年来,她的腰不好,只好趴在床上备课、写论文。严重的肩周炎,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她给自己织了两件一厚一薄的毛衫套在肩上,缓解疼痛后继续工作。她随身带的包里总会有专业书和学习卡片,候车、排队等零碎的时间,她就会进入工作状态。她逼迫自己爬山,不然心动过缓的老毛病会让她无法坐下工作,严重的时候,她要一天运动两次。她带病超负荷工作,长期以来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主讲过8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效果优秀。参编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主编教材2部,指导研究生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看到自己的学生越来越优秀,看到又有新的论文发表,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所有的苦累和身上的疼痛就忘了。”这是王冬青的切身体会。
学生对王冬青的评价为:“坚韧严谨、雷厉风行、无所畏惧”。在学生眼里,王冬青对待论文的写作要求极其严苛;而对课题理论和技术难题则无所畏惧。对于学生写好的每一篇论文,她都会不厌其烦地一句一句修改多遍,对文章整体架构、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用词都要不断斟酌推敲,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对理论和技术难题,王冬青则无所畏惧,总会立即行动,从理论和技术上一步一步逐渐将问题解决。
作为多年的同行和合作者,学科领域著名的江南大学丁教授曾说过,王冬青是他见过的“最能吃苦耐劳和能干的人,是唯一和真正能跟上他工作节奏的人,她没有啃不动的技术和做不出来的仿真”,丁教授经常对他的硕士、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和合作单位的同行青年教师谈起王冬青的故事,要求他们学习王冬青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刻苦钻研的精神。王冬青及其合作者的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广泛引用和公认。2011年辨识领域著名专家Hamed Mojallali等在其发表在《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上论文中对王冬青和合作者发表的系列论文中的辨识建模方法评价为“无比珍贵的参数辨识方法”。
只要一头扎进工作里,她几乎就把目标之外的干扰全部屏蔽掉了。2014年,她获得欧洲信号处理协会的最佳论文奖,主办方承担旅费邀请她出席颁奖典礼,衡量了一下,她觉得把时间用在科研上更有价值,硬是没去。学校的体检她经常忘掉,即便去体检了,也会忘了去取体检报告……“天天只想一件事”,王冬青不舍得浪费自己一丁点儿的时间和精力。2015年11月9日,她去北京办理签证,在返程动车上的5个小时里,她一直埋头在笔记本上推导有关多变量Hammerstein辨识算法公式;下了火车搭上出租,在出租车上,她还在推导,终于发现了突破;回到家里,吃了几口饭,她立刻接着工作,直到深夜。到当月的最后一天,论文“基于模型重塑的多变量Hammerstein系统的递阶参数辨识方法”就完成投稿。这就是她2016年7月发表在国际一区期刊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应用数学快报》)论文的诞生过程。
“遇到坎儿了,我也不会拐弯的。我会一鼓作气,想尽一切办法攻克难关,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王冬青说。一篇科研论文的诞生包括4个环节:创新的思路、具体算法、算法的仿真和动笔写作,每个环节她都会咬着牙不让自己停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憋着一股劲儿一口气干完。在2018年3月份,很多事情凑到一块,为了让国家基金申请书做到完美,王冬青也曾连续48小时没有睡眠,还按时到校和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
多年来踏踏实实的工作,让王冬青构建起所涉及领域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创新思维模式,她把自己的技术成果应用于青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地方新旧动能转换。2015年的横向课题“智能充电桩的设计与研制”项目里就有很多东西是全新的,她硬是边学边干,不仅顺利完成了研发,还拿到了专利授权。她针对复杂工业过程的辨识建模前沿课题,开展了长期不懈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她坚持走产学研联合创新之路,与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青岛东方泰康智能电气实业有限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成了列车电抗器防磁板的优化研究;为智能楼宇自动化开发了系列风机水泵控制器等。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她为青岛市、学院概况一流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学院概况“工程学”学科入围全球ESI前1%和进入山东省一流建设学科是对她最好的回馈。